人才TALK专访

主办方    :  潮城英才之家

活动时间 :  2025-06-24

活动人数 :   10

活动地址 :   潮城英才之家二楼

活动结束
活动详情 Details

漫漫历史长河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,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。在一代代“守”艺人的传承保护下,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在斜桥镇,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,她传承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的衣钵,钻研皮影戏20余年,凭借出色的传统工艺技法和融入时代特色的创新手法声名远扬,如今的她进校园、走社区,开展各类非遗活动,不断传承与弘扬这项艺术瑰宝。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故事吧!

您最初是如何与海宁皮影戏结缘的呢?

我从九几年就开始接触皮影了,当时我公公把斜桥皮影班引入到了(杭州)宋城的表演中,他们去了五年,我看了他们的演出后深受触动,这算是初识皮影。后来去公公家,看到他在画皮影,我觉得很有趣,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我能不能画”,公公欣然同意了,他把底稿、宣纸、画笔等让我带回家去,在慢慢的磋磨和努力学习中,我逐渐和皮影结缘了。

在您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忘的人或事?

他是硖石灯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杰,我跟着他系统学习了灯彩的设计与制作,慢慢学会了把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相结合,创作出了更多的作品。如果说我公公是把我带入这个行业的“引路人”,那他就是“传道者”,事无巨细的教我,我一直很感谢他,最难忘的就是这一位师傅。

可以讲讲北方皮影和海宁皮影的异同吗?

北方皮影大多是以雕镂为主,它比较夸张,我们海宁皮影重彩绘,很写实,也不夸张,整张皮影都使用彩绘工艺的只有海宁皮影。

在传承海宁皮影戏的过程中,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?

在我最初接触皮影戏的时候,经济压力确实比较大,无法支撑生活开支,但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很多,一方面是政府的大力扶持,另一方面是皮影戏的普及度变高了,大多老百姓都知道非遗这一回事,对非遗很感兴趣,这样的市场环境会让经济压力没那么大。现在来说的话,困难和挑战还是在于专业做皮影的人太少了,并且学习和传承它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还有就是怎样更长久的发展下去,这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。

您在传承海宁皮影工艺方面,做过哪些创新和努力呢?

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,一是色彩方面的改进,我公公留下一批清朝的皮影,我就会研究它为什么画的这么好,为什么历经100多年,色彩仍然完好,反观现在制作用的化工颜料,颜色不纯且容易褪色,后来我就把矿物质颜料加进去,发现这样不容易掉色,并且鲜艳明亮;二是打磨方面的革新,我和同伴自己研究了一个打磨机器,可以把牛皮上粗糙的毛孔细管打磨成细腻的触感,这样制作出来的皮影效果更好;三是刷油,我自己调制了一种油,等皮影绘制完,再刷一层油,不仅能让颜色更饱和,也可以更好的保存。

目前从事海宁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人才队伍状况如何?

目前为止专业做皮影戏的有三个组织,一个是海宁皮影剧团,一个是洛川皮影社,还有一个是周王庙镇上的绘革社,人数都还可以。其实海宁皮影戏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,包括营销、配音、编剧、导演等,不单单是制作皮影的人才,在我们近期创作剧目的过程中,就有许多各具才能的年轻人加入了进来,帮我们配音、拍摄、宣传,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点子冒出来,这都使我们的皮影戏更具吸引力,更上一层楼。

如何吸引、培养和留住优秀的海宁皮影戏人才?

留住皮影戏人才其实不容易,一是收入不高,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。从事这一行的人大多以爱好为“发电”动力,但长远来看,“为爱发电”肯定不长久。所以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,一方面是经济,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,保障生活所需,另一方面是爱好,从业者要有足够多的兴趣和耐心,这两者缺一不可。

从个人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您对海宁皮影戏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?

于我个人而言,皮影戏的前景还是可以的,但我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和盲目期待的人,先做起来吧,如果能遇到合适的合作伙伴,那就加强合作,提高收入。同样也期待政府部门继续的帮助与支持,但其实现在的平台和基础已经搭建的很完善了,未来的皮影戏发展,还是需要自己想办法走商业化发展道路,不断创新,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下去。

您想对关心和支持海宁皮影戏的人说些什么?

我们呼吁有时间的、感兴趣的年轻人一起加入,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都很需要,大家集思广益,想办法继续创新,将“老一套”的皮影戏玩出“新花样”,希望“大家一起玩起来”!

 

账号密码登录